查看原文
其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3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第五讲第三节课田萍2012425019记录


艺文志小序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对著作的源流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是了解中学统类的重要文献,里面有长处也有短处。比如说诸子十家当中,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把儒家也放到了诸子十家当中,与其他并列。


虽然把儒家放到了诸子之首,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儒家放到了子部之下,与其他的子部并列,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可谓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还有它的影响。这个分法以后就一直保存下来了。以后七略的分法当然就是这样了。四部的分法儒家也在子部。直到哲学的规范里面更是与诸家并列。


说严重一下,总之这个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还是比较大的,还是需要加以指出来。把儒家与其他的子部并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

 

在这之前,司马谈还提出了一个更加错误的学术观。司马谈在六家要旨里提出了一个六家的说法,以道家置于六家之首。道家之下有次序我就不太清楚了。道家、名、法、儒、墨、阴阳。但是怎么排的,他排的什么次序我记不太清了。他排次序肯定是有他的见解在里面的。把道家排在首位而且极力地推崇道家,认为道家是得大道之全,是为政的要道。


儒家包括六经,他这里面是儒家是有六经的。司马谈有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地方就是把儒家和六经放在一块的。他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把儒家六经和子部诸家并列,而且还居于道家之后,这个错误就很大了。可以肯定的就是儒家和六经不分开放一块是一体的,这是可取的地方。屏退六家与其他并列,甚而将道家居于六经之上,这是两个错误。


让儒家和六经一块都和各家并列的,而且让道家居于六经之上,这是巨大错误。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吧,这是当时那个时代诸家实际地位的反映。司马谈时代还是汉武帝尊六经之前的时代,以道家为王官学的时代。所以司马谈把道家放在最前面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是汉初学术的实际地位的一种反映。


但这个只是一时的便利,不能作为评论学术的定论。司马谈的错误就在于把汉初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的关系作为一个定论了。

 

那么这六略的体系,刘向那个时代早已是汉武尊六经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他提出一个比司马谈更加合理的学科体系的见地。他把六经提出来了,置于各家之上,不再与各子部并列了,放在经部了。


但是剩下一个尾巴,把传承六经的儒家留在了诸子之列,没有提出去,没有把儒家和六艺一块提出去,还剩了一个尾巴。司马谈的问题已经由六略大部分体系解决了,但还剩下一个尾巴,就是儒家。把六经跟儒家分开了。


六经单列,居于六略之首,把儒家留在了诸子之内。这是对司马谈错误的改正没有彻底,留了一个尾巴,一直流谬至今。也影响了以后四部的分法,四部把儒家还留在子部和诸家并列。这就是六略和向歆七略的比较。向歆七略已经能够如实地反映这种学术之间关系了。既是一个学术事实的反映也是一个学术本身的关系的一种应有的反映。也就是说汉武帝拨乱反正,恢复了这些学术本来应有的地位。刘向的七略做了比较正确的反映,但是还留了一个尾巴,把儒家留在诸子之列,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六略的体系认为这十家各来自于王官中的某一官。这说法也应该两面地来看。基本上,在马一浮先生的框架里说:与其信向歆,不如信庄子。他否定了儒家对于王官的论调,认为诸家皆出于方术,出于道术,这是庄子里面的看法。道术流出方术。刘歆和艺文志的看法就是王官。王官中的某一官出某一方术,还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说法分别来看。假如我们笼统地说,王官出诸子和方术出于道术,这两者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以前的道术就保存在王官之学里面。因为那时候没有私学。所有的学问都由王官来传承。现在笼统地说诸子是从王官里来的就跟笼统的说是方术从道术里面分裂而来的,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对汉书艺文志和刘向他们的说法应该辩证来看的,他们是有他们的的看法的,笼统的说是没错的,但他们也有他们的问题。


就是他们把诸子和王官的对应搞得过分僵化了,弄的一一对应了:某一子来源于某一官,说道家出于史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墨家出于青庙之首,说的特别僵化,这就有他的问题了。说的过于僵化,过于整齐划一了。一个子就处于某一个特定的王官,这恐怕不是事实。也就是说诸子当中的每一子他们当时,就像最早期的老子是道家之首,他确实是出于史官。到了孔子就不具有某种身份了,他是遍学各种学问。各种王官之学,散在民间的也好,当时还保存的王官学也好,他遍学各官,你并不能说儒家出于某官。不能这样定论。


墨子也一样,他也学了很多的学问,也不能仅仅说墨子出于青庙之首。墨家当中的器学,但显然和青庙之首关系不大了。墨子的言非葬、非乐可能跟青庙之首的学问有些关系。


这样我们就对马一浮先生和后来章学诚发挥了这种观点,还有后来六经皆史的观点。我们对这个先不说。在我们的经史子器里面可能也是对他们有一个说法。我们就说这个章学诚的子出官学这种说法,要辩证的来看,分成两个方面。像这个马一浮先生所主张的方术出于道术是一致的,没有太大差别。问题就出在过分的僵化,过分的一一对应,这就是他的问题。七略就先谈到这。

 

下面是四部。四部的成立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晋朝开始出现一直到唐朝作隋书经籍志的时候,最终的确立,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群书分为四部,这个时候还没有经史子集的名称,只有甲乙丙丁的名称。这是荀勖的甲乙丙丁四部和今天的四部有两个不一样:一个是没有标出出经史子集的名称,一个是乙部和丙部次序不对。所以说荀勖的这个是子部,但史部排在了第三位。下面这个李充这个,就只剩下一个不同了。


李充还没有给出子部的名称,但他已经把次序排的跟以前一样了,把史书排在乙部,子书放在了丙部。到了魏征编隋书经籍志的时候,基本上确定经史子集的规范。他沿用了李充甲乙丙丁的次序,而且给安上了经史子集的名称。隋书经籍志进一步地分出了四十个子目。四部分类法就成为唐以后主流权威分类法了。


四库全书还是继承了四部的分类法,它可能在经史子集之下这些类和小类里面做了调整。比如说经部里四书和五经总议这肯定都是新立的,因为在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四书的独立也没有五经总议。在子部里面也有很多的调整,隋书经籍志我记得还是按照传统的诸子百家,按照十家来列的。


四库全书里面做了很多的调整,基本把好多家都并起来了,比如法墨家都看不到了,都放到了杂家里面。杂家下分杂学和杂考两类,杂学里面列了墨家乃至名家。杂学里面有墨学,把墨家、名家、道家的一些书都放到了杂学里面,调整的比较大。还有一个就是把释家和道家放到了最后。四库全书的子部我认为相当混乱,标准极不统一,极需要我们进一步给他调整,其他的书还没有像子部这么混乱。

 

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四库全书的分类情况。如果大家有能力读四库全书就可以按照我们今天介绍的读。

 

经部易类,就是列了好多,礼下分周礼、儀禮、礼记、三礼总義、通禮、杂礼书六小类。春秋下面没有分类,孝经、五经总议是四库全书新立出来的。当然五经里面的书可能自古有之,但没有把他单列成一个小类。四书是新出现的,在朱子以后才成立了四书。


在四书五经里面把他成立了一个单列的部分。乐学下面收的有关乐律雅乐声律的著作,这个放到经里面好像那个不怎么正确,那都是后人的著作了。小学分了三类,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十类。字书有急就篇、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急就篇相当于三百千那样的古老的识字课本,相当于今天的三百篇百家姓、三字经,孩子认字的这种课本。说文解字是许慎做的,康熙字典是康熙时候的字典。这是经部。

 

史部有正史,那个时候有二十二史,到明史结束。编年史下面有举出一些例子,有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这些都是一些书的名字了。别史从钦定、崇定、大经国志,也就是除了中国那些四夷的史书,杂史、诏令奏议有太祖高皇帝圣训。二汉诏令,奏议。张之洞是南皮人,沧州地区的,今天沧州南皮县的,他的号就是南皮。经常称为南皮先生。是我们沧州先贤。


传记分三类,圣贤比如说孔子圣贤编年,名人传记,列子春秋。第八类是史钞,史钞下面有两汉博文,通鉴总类,南北史实小录。载记有吴越春秋、南唐书等。时令这是我们传统的分类办法,有时令这一类。


钦定月令籍要就是这月令的一个衍生著作。每个月之下都做些什么、不做些什么。十一地理之下分的多,宫殿簿、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水、古蹟、杂记、游记、外记十小类。元和郡县制,太平繁衍志,都会郡县有河渠,边防山水。


其古迹加杂记,杂技里面有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当时的寺庙的一个书。杂记:南方跑木状、北户录。北户在尔雅释地篇里是一个地名,北户就是门朝北开的地方。我们中国都习惯于门朝南开,这个地方是门朝北开的所以是南半球了。所以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从很早以来就不限于中国这一小块,已经能达到全球很大的范围了。


尔雅释地篇里就有北户这个名词了,而尔雅很早了,相传是周公所作的尔雅,所以我们认为我们中国的天下是在退化的,我们以前的天下是全球的天下,是大九州,到了黄帝以后就变成小九州了。但就是因为他是退化的,我们通过史书对天下的了解就是自始至终是广大的天下,不是仅仅指我们中国这一小块的天下。

 

岭南风物记是杂记、游记,外国的游记,比如说佛国记,这是法显大师写的,他是留学佛国的祖师了。法显法师是玄奘之前的一位大师。大唐西域记这是玄奘大师写的去印度的一个记录。职官下分官制官箴两小类。官制下面有明会典、唐六典,相当于周礼,原来周礼就是官制。官贞、州县提纲。所以看这个书名是有好处的,看这个书名就能让我们知道大体在写什么干什么。


所以经史子集的书给他一个存录的地位,都是一个很高的地位。我们借这个名字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书,我们还能大致地知道他在说什么。有很多的书连存目的价值都没有的。天下的人把它忘掉,根本就不知道它为好。这就是那些有害的书,连存目的书。

 

十三是政书下分通制、仪制、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这军政,司马法应该属于军政。考工下面有一部书叫营造法式,考公下面的书很少。可见当时的公科是很少了。这部书是梁思成、林徽因花了很大精力,需要加以大力弘扬的,我们传统的学问,这是传统建筑学的经典。你看它放在史部了,我们还是觉得它应该放在器部会更加适合。像考工正书这些应该归回原位了。把考工这部分就并入了工学了。

 

目录下分经籍、金石两小类。四库全书里面的小类的分类标准是相当混乱的,目录也放在史部了,在子部里面有补录。目录放在史部当然是我们中国的史学传统。从汉书艺文志就开始把目录放在了正史里。这就是史部。史评十五类,子部,儒家,下面有有孔子家语、荀子等等,那里面说的书很杂了,像杨雄、王冲等等都在儒家部之下。

 

兵家,孙子、吴子,法家有管子、邓子,商子、韩非子。前面这些是先秦诸子法家的,后面这些是段誉的,所以这些分类是相当混乱了。把法家和法学等同了。法学就是刑吏之学。

 

农家,可能列里面所收的那些农家的书都没有了,可能都失传了吧。它收的都是农学的书,而不是农家的书,所以子部的这些家就等于学了。法家就等于法学、农家就是农学。这就成了专科之学了。所以我说子部的划分标准十分混乱。农家有齐民要术、农学、农桑辑要、衣食辑要、泰西水法。泰西水法就是介绍西方水力的著作。


这里面已经在用中学统摄西学了。这可能是徐光启他们翻的。西方怎么修水库,疏通江河之类的。还有一本书野菜博录就是荒政。研究野菜,看哪些菜是可以吃的,都很重要。我们今天看不起这些书是不对的。说不定哪天我们就灾荒了,吃不上饭了。你要懂这些就不会挨饿。还会自利利他,他教别人吃菜不中毒,能救活好多人。


我研究了一些。研究了好多类,有的叶子能吃的,有的根能吃的。比如野石榴,以前我只知道石榴子能吃,但是不知道叶子也能吃。我就试了一下,不太好吃。但是至少你知道它能吃,不会中毒,能够解饥就可以了。所以我对野菜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的。我知道的能吃野菜有一定的数量了,荠菜,一种有开白花的野菜,也不苦也不辣,而且春秋两叉,春天二月一茬,现在一茬。春天可以吃上一两个月。小麦出来后又出来了。也是下面要说的,我们要研究传统的农学,这些齐民要术、农商籍要,这也是农学的一个经典之著了。


农商籍要这是元朝的统治者编的。一开始他们说要圈地放马的,后来改了,不但改了,而且还组织人写出了一部很好的农学著作叫农商籍要,这个书是很好的,很奇妙的。农政全书,齐民要术要是最古的书,那么这个农政全书一直以来就是一部经典。像这三本书要大力研究。那里面的种田等等的各种农学方法都逐渐地恢复起来。也就是要复兴传统农业也靠这些传统的农学著作,这个也不难,因为农学不像医学,不那么玄妙,所以农学靠这个书就可以恢复起来了。


但是医学不能,医学一断,只靠医书,除了那些有天赋的人,有天才的医学大师可以依靠医书来恢复医学之外,普通的人是很难恢复的。所以现在的中医要抢救,如果不恢复很快就断了传承了。中医现在已经快没有了,只剩下一些医学院和中医学院,一个是假医学,一个是假中医。所以假就假在用西医学冒充中医学。

 

后面就是医学。天文算法下分推步、算书两小类。就讲到这里吧。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序)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绪论 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夷夏之辨,中华是夏、西方是夷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中国学术严重夷化(西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上)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生活之两型——夏与夷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中华主干说

夷夏之辨:中华主干说2

夷夏进退春夏秋冬循环之世界史观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3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哲学应为子学之末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2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佛学与西学》、《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年)、《佛教真面目讲记》、《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